第21届中美电视节高峰论坛引关注,杨晓培谈AI和环境成为创作不可忽视因素

2025年第21届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高峰论坛暨影视推介会,于11月7日在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阿曼森剧场举行。全天共安排五场活动,汇聚来自中美两国的视听业界领军人物及知名专家学者,嘉宾们从不同视角探讨影视创作的时代使命与未来发展,为中美文化交流注入新思路、新动力。

在「新视听时代——中美影视行业的生存之道」论坛中,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受邀出席,就影视行业的热点议题,如“AI替代,影视人的工作是否岌岌可危”,“打开市场,植根本土文化的影像故事如何吸引更多海外观众”等,与嘉宾们展开交流讨论。

“科技必然会改变生活、改变世界,其实AI的出现也并不是最近的事,2016年出现的‘阿尔法围棋’到现在已近10年,到最近是发展越来越快,包括我们拍摄中使用的CG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迭代。面对AI,要意识到它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尤其对于创作来讲,特别是在大方向上,要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听从AI来指导我们做什么。技术和思辨需要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杨晓培表示,对于当下不断细分、不断发展的AI技术,一定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打开自己更高的认知,才可以与时俱进。

如何让本土热播的作品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杨晓培表示,地区间文化差异确实存在,这也赋予、强化了作品出海的文化交流使命。共情和动人的叙事表达,依然是当下观众最想看的内容,叙事以小人物、真细节开始切入,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开启故事的视角越来越少了,这也是观众的选择。
“西嘻影业成立至今,我们一直践行于开拓国际市场,发力海外发行。过去古装剧在国际市场更叫座,但最近几年来看,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生活的百姓生活故事,开始为世界观众青睐和喜爱。”杨晓培以《六姊妹》为例,“《六姊妹》是一封写给所有中国人的家书,这样一部温情的年代剧,在国际市场发行时,热度和关注度甚至高于西嘻出品制作的古装剧。”娓娓道来的家庭氛围,六个姊妹之间生动的故事,更容易让海外观众带入其中,共情和感受。

在论坛提问环节,有观众提及最近有一部好莱坞新作的中国票房遇冷。杨晓培表示,除了讨论作品本身是否“水土不服”之外,还要考虑到全国以及全球电影的市场因素。一部电影的投资高,并不是票房高的必然保证。现在观众能看到的内容形态非常多,从竖屏到横屏,从短剧到长剧,消解碎片时间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从结果来看,票房不尽如人意,也不能说明影片本身不够优秀,因为投资和票房并非线性关系,“对的时间、对的主题,创作者要全盘考虑到市场环境因素”。
“国产电影能以好内容拿到好票房,会让我发自内心高兴,就像这次中美电影节上,拿到年度最佳金天使奖电影的《捕风追影》,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年没有看到过的港产风格元素,也是燕铭总这么多年里,一直践行和致力于创作好的内容,这是持续努力才可以获得的成就,在中美节后续展映中,相信将收获更多海外观众的喜爱。”

参与本次论坛嘉宾还有,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会长、海润影视董事长刘燕铭,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委员、美西编剧公会国际委员会负责人、制片人、编剧鲍勃·安德伍德,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委员、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名誉教授、电影商业播客主持人杰森·斯奎尔。论坛由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委员、律师张军主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城市新闻网icitynews » 第21届中美电视节高峰论坛引关注,杨晓培谈AI和环境成为创作不可忽视因素

赞 (17)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