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天地有正气 于人曰浩然

2021年11月6日,获悉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荣获第17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奖,这是评剧白派剧团与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中视美星影视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度走进中美戏剧节——继《韩玉娘》的第14届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传播力奖”、《海棠红》的第15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奖之后,《包公三勘蝴蝶梦》使中国的评剧再度惊艳世界。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该片采用了4K、48帧、全景声等技术,摄制工作仅用了12天,王冠丽和她身后的团队一刻不停,不断向着更好、更快、更强迈进,在“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踏实硬干中精益求精。

2019年第15届中美电影节《海棠红》颁奖

《韩玉娘》《海棠红》《包公三勘蝴蝶梦》三部电影获奖证书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所讲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700多年,出自元代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故事讲述的是包拯梦中见一小小蝴蝶落入蛛网苦苦挣扎,心生恻隐解救蝴蝶脱险,梦醒后遇一命案。恶霸皇亲葛彪街市横行,撞死王老汉扬长而去;王家三子找葛彪理论遇葛彪行凶,在反抗中失手打死了葛彪,葛家要王氏三兄弟偿命,包拯查明后,以一命偿一命结案,当堂释放王家二子,于是引出了“谁来偿命?”的问题,三个孩子争相留下,而王婆毅然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幼子石和偿命,留下王老汉前妻的两个孩子王大、王二(王婆探监时将讨来的粥饭给王大、王二吃而不给石和,旨在突出王婆之义)。包拯感于王婆的义举,想起自己梦中救蝶之事,不忍让无助的石和赴死,于是在行刑时偷梁换柱,以暴徒代刑,悄悄释放了石和。包拯上表王家一门孝义,王家三子受封都做了官。1959年由评剧名家鲜灵霞、王洪瑞主演的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轰动津门,情节上把包公梦蝶之事改在结案之后,删掉了封赏王氏兄弟的情节,筱白玉霜曾依此本演过该剧,也很受欢迎。此外,这一故事还在河南的越调和曲剧、福建的高甲戏、广东的潮剧等多个剧种中有所传唱。

2021年第17届中美电影节《包公三勘蝴蝶梦》颁奖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在鲜灵霞版基础上做了深度修改,超越了普通公案戏清官断案主题,让刚正不阿的包拯反思“何谓官道”“何谓公正”;同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王孟氏这一母亲形象,在突出她的教子以正、勇敢无畏、舍己成人的同时,也饱含深情地描绘她的舍子之痛,使其更加生动真实;通过拷问人性、反思法理,来突出天道人心和正为本的主题,弘扬了中华美德的浩然正气,使这一古老的故事绽放出崭新的活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官道在民心、公正自清明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通过表现包拯在审理王氏三兄弟打死葛彪一案中的思想斗争来深刻反思:官道为何?公正为何?

在家天下的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所谓“法”,往往就是指“王法”,法首先保护的也是皇帝及皇室家族的利益。所谓“官”,往往被认为是吃皇家俸禄的皇室家臣,所以普通的官,对皇家岂能、又岂敢不尊?而昏官、贪官更有甚于此,中牟县县令便是这样的官——不审、不问,直接将王氏三子打入死牢。对此,中牟县的狱卒给出了注脚——“皇亲打死百姓,没事;百姓打死皇亲,还能活得成吗?百姓的性命都在官家手里攥着!”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然而,在铮铮铁骨的“清官”心中,法和官却有另一番意义。法,是天下公器,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天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包拯的“龙头铡”正是他捍卫公正的利器;官,是百姓的父母官,要为百姓主持公道,要为安天下而安民心,万民安则天下安,若不能安百姓心,于公、于私良心难安!

包拯在该剧中就是这样一个公正的执法者形象,他一面对王家的遭遇充满同情,将中牟县所判的三命抵一命改为一命抵一命;另一面,对王孟氏所说的葛彪打死其夫王伯儒在先,王家三子失手打死葛彪在后,葛彪之死罪有应得,不应追究,包拯的回答是“葛彪打死你丈夫,也当见官断罪,私自复仇于法难容”。在包拯的眼中,王氏母子显然是缺乏律法观念的,而法的权威性在包拯心中是不容怠慢的。尽管王氏母子四人的“争死不顾生”震惊了包拯,但是,执法者靠的不是感情用事,他在执法要公正的驱使下,把王大、王二、王三换着拉出去定罪以便从王孟氏的态度中分辨谁是主犯,却惊讶地发现王孟氏“心不正”——只护两个大的,对王三抵命却默而不言。求公道,驱使包拯追查究竟,逼问之下才惊悉:王孟氏为了不让继子们九泉之下的父母心寒,宁肯自己痛断肝肠舍弃骨肉。包拯遭到了小石和愤恨的质问:“百姓们有怨他不问,官官相护他向着皇亲。”

“包青天”也不过是个“不清不明”的“糊涂虫”,包拯被眼前温顺知礼却刚烈异常的母子深深震撼!此时,怎样断案已经不再仅仅是杀人偿命的问题了。法,作为国之公器,其威慑之力,到底是来自执法者的威风八面、位高权重,还是源于法本身能否具有维护公正、公平、公道的公器效力?法若不能惩恶扬善,还有什么意义?摆在包拯眼前的,一面是满朝文武俱以皇亲为重,损害皇亲必须严加惩戒;一面是皇亲残暴打死无辜小民,民怨不平,民心难安,包拯陷入了激烈的矛盾之中。而这一矛盾是一切集权时代、特权时代不可抗拒的矛盾。

“蝴蝶梦”在元杂剧中只是一个梦兆,服务于无奇不传的情节设置,在该剧中却是对包拯悲悯苍生之情的诗意表达,突出的是包拯以民为重的信念和搭救石和的决心。戏的结尾处,包拯与随行深夜赶赴郊野寻找王氏母子,赠予银两,嘱咐其改名换姓,远走他乡,这一令人有些压抑、仿佛不圆满的句号,或许是“家天下”时代最好的结局。此外,这个所隐喻的“王法”能否真正扬善惩恶的反思,回应的是关汉卿与无数后来者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一个小小的“蝴蝶梦”承载着最朴素最深刻的真理——生命平等,平等才有公正,公正应是法律的最高原则;民心,应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唯其如此,方有国泰民安。而这正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无数民族脊梁所追求、所践行的理想。

二、教子在德、仁正为本 

本剧借王孟氏的人格及其所养成的家风,呼唤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以下撷取几点以做说明。

1.主人公名字的隐喻:王孟氏之“孟”(关汉卿的本子称其为“王婆”),隐喻“孟母三迁”,以强调女主人公在教育孩子上的风范;王伯儒,“伯儒”隐喻家风忠孝儒雅;金和、铁和、石和之“和”,隐喻中国文化之“和合”精神——心性平和、家人和心、人我和谐、和顺天道。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2.积善家风:影片开始,一片诗意盎然、祥和宁静的田园图景,一只美丽的蝴蝶蹁跹飞舞,天真烂漫的石和轻轻悄悄地扑蝶、追蝶,金和、铁和一个背粮、一个背柴,三个孩子欢欢喜喜,一面赶路一面背诗颂文,他们的善良、勤劳、质朴、活泼、可爱,令观者神清气爽;随之出场的是相敬如宾的王孟氏与王伯儒夫妇。一个秉承中国“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治家传统的家庭,洋溢出的温馨幸福令观者不由得心生喜悦。

3.正不畏邪的胆气:惊闻噩耗赶到现场的王家兄弟悲愤交加,三个孩子直面飞扬跋扈骑烈马狂奔而来的葛彪,拦马辩理毫无惧色。王孟氏赶到后听说葛彪已被孩子们打死,不仅毫不慌张还肯定地说“孩儿们替父报仇是正理”,小石和在母亲的肯定下自信地对哥哥们说“咱们打对啦”!母子们的反应与四下邻里的惊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的正气博得了邻里们的同情——替王孟氏看护王伯儒的尸骸、随王孟氏公堂做证,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公道自在人心的情态。

4.得道多助:作者特别描写了死牢狱卒对王家命运的不解、不忍、不平。不解于如此良善有礼的王氏兄弟怎么可能杀人行凶;不忍于王孟氏给戴着刑枷的孩子们喂饭时的凄惨情状;不平于善良忠厚的王家蒙冤受屈,鼓励王孟氏到开封府上诉。作者借狱卒写出了人心向背。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5.王孟氏的善良隐忍、外柔内刚、自我牺牲:王孟氏自18岁嫁到王家,进门就做继母,15年始终默默要求自己要给金和、铁和足够的母爱,有了骨肉石和后又怕自己厚此薄彼,以至于常常亏欠了亲生的石和。在她的教养下,3个孩子知书达理、正直善良、孝敬恭顺,母子们身临绝境却能舍生忘死、舍己成人,是他们的正气和胆气震惊了包拯,促使包拯突破了“家天下”的“王法”极限。

王孟氏母子的故事,使人不禁反思: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本剧热情地歌颂了“正心”的意义,孝悌是心正之基,心正则有光明,心即光明则遍处光明,浩然正气长存,即便临危受难也能因光明之心而获得直面危难的勇气、执着、慈悲和不竭的智慧,中华民族度过一切坎坷的根本力量从来都是浩然正气,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所彰显的恰是王孟氏这位平凡而柔弱女子精神世界里的“光明之心”。

三、自然朴实、真切动人 

王冠丽在本剧中继续坚持她追求的情真意切、自然朴实的“真朴”境界。她细腻地描绘了王孟氏母爱的复杂性,以及把爱先给金和、铁和后才给石和的隐痛。包拯让王孟氏去问孩子们:谁去偿命?她表达了自己的不忍问。王孟氏牺牲石和的决定以及拉走石和后悲恸的沉默表达。对塑造王孟氏这样一个外柔内刚的角色,王冠丽依旧坚持白派表演的“三气”要诀——心气、口气、神气,首重心气,心气相通,则气气相和。她充分发挥白派唱腔低回婉转的特点,以及胸腔、鼻腔共鸣,擅用中低音的优势,同时大胆借鉴其他流派优点,把王孟氏的内敛、含蓄、温婉、隐忍表现得细腻入微。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如“探监”一场戏。王孟氏带着残羹剩饭进死牢探子,孩子们戴着刑具行动不便,母亲只能一口一口、一个一个地喂,喂了老大喂老二,偏偏空过幼子石和,石和看着母亲一次次空过自己,终于忍不住恳请母亲说:“娘,我也想吃几口。”“娘,我饿!”两声娘,唤得王孟氏柔肠寸断唱【大悲调】“石和儿也要吃几口饭,我心如刀绞痛苦难言。母子们见上一面少一面,怕只怕一家人难得团圆!”转【哭迷子】“哎呀,我那苦命的娇儿啊!”转【快三眼】“一滴眼泪一口饭!”转【留板】“舍儿命就如同摘娘的心肝!”其中【大悲调】,白玉霜和筱白玉霜似乎都未用过,而鲜灵霞的《包公三勘蝴蝶梦》探监喂饭一段,是最为观众喜爱的一段,王冠丽保留了这一经典唱段,但是鲜派唱腔高亢激越,白派则婉转低回,怎样处理才能既彰显白派的艺术特色,又能给观众以欣赏的满足感呢?王冠丽把鲜派巧妙地“白化”。她依然坚持“三气”原则,先抓王孟氏的“心气”,此情此景下的王孟氏应是哽咽难言、泣不成声,不可能激越昂扬,所以,她把鲜派的长腔压缩成短腔,再把激越的尾腔留给乐队伴奏,将人物的情感表达置放在声乐、器乐的音乐整体中。这样,被压缩的唱腔在伴奏旋律中得到了伸展,不仅使王孟氏“心气”“口气”“神气”的起伏在伴奏旋律中得到进一步延宕,而且使白派低回婉转的唱腔更加流畅自然,越发入心入耳,观众的情感也在唱腔与伴奏旋律的交相呼应中渐入渐深。王冠丽所追求的自然、朴实之美水到渠成,在高级的艺术控制之下,深深拨动观众的心弦,铁心肠也难以自抑。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

此次演出,王冠丽的水袖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她在二、三、四场的三个下场——撇下丈夫尸骸赶往中牟县衙救子,以绕袖、挑袖,示其急切;不满中牟县糊涂判案却申诉无望离开公堂,以双绕袖、双抛袖,示其愤懑;死牢中得知可以到开封府上诉,誓死一搏,以甩袖、拋袖、撑袖——有着“荷叶花”之称的水袖程式,示其决绝,动作分寸掌握得恰如其分,真切而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又毫无卖弄程式技巧之嫌,仿佛行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四、诗情画意、以戏为本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的导演孟中华,具有极深厚的美术功力。在他的指导之下,整部影片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极其讲究。在镜头的使用上,为了突出白派唱腔多【慢板】的特点,多用长镜头,通过摇、移、推、拉一遍合成,运用叠化的手段实现镜头间的衔接过渡,既保证了人物情绪的完整流畅,又能突出表演者的表情、身段和人物关系。在节奏处理上,导演对音乐也做了较大修改,尤其对场与场之间的大小过门做了适当的压缩,旋律看似缩短,却因戏剧氛围的突出、人物情绪的凸显而更加醒脾,场次和情节的推进也更加紧凑自然,越加引人入胜。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

在环境、场景、道具乃至服装、化妆的设计上,在保证不损伤评剧表演特色的前提下,该剧力求既能给观众以真实自然之感,又能使观众领略到戏曲形态之美。电影拍摄中力求使每一位演员在画面中都呈现出最美的姿态。王冠丽谈到电影拍摄时,也特别指出镜头前表演与舞台表演的不同,在表演分寸的掌控和把握上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竭尽心力地配合电影的技术要求,以使戏曲表演美在镜头中得以充分彰显。令她感动和骄傲的是,创作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身上都具有精益求精、精诚合作的精神,为了作品的最佳呈现,每一位成员都竭尽全力、毫不吝惜地投入,这份从踏实和扎实中所洋溢出的浩然之气,跃动在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符中,从海河边一直跃动到大洋彼岸,拨动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弦。通观白派剧团的成功之作,不难发现他们对“守正”的坚定:守中华民族的道德之正、戏曲传统的艺术之正。他们在循正中不断正心、正行、正艺,所创之新不离正气,从而使得评剧这一戏曲百花园中并不名贵的花朵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华。

(转自《中国戏曲杂志》,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城市新闻网icitynews »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天地有正气 于人曰浩然

赞 (13)
分享到:更多 ()

精彩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