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又叫座:中国高校推出越来越多“网红课”

酸奶、奶酪、东坡肉,烤箱、电磁炉、冰淇淋机……在浙江大学一堂“香气四溢”的选修课上,食材、设备一应俱全,学生们正在琢磨美食配方、研究改善口感的方法。

浙江大学学生张成勋从未下过厨房,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用牛奶为原料制作了酸奶。

这门课程名为《动物产品加工实验》,内容涉及乳、肉、蛋制品的加工原理和技术。“比如,牛奶为什么能够做成酸奶?这其实与牛奶的蛋白结构和性质有关,我们学的是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张成勋说。

从宠物驯养课、减肥瘦身课,到“爱情观”养成课、海岛野外求生训练课,甚至“游戏课”,中国高校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课程。从传统的“老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到现在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教学环境中收获真知,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变得更加有趣、多元、贴近生活。

比如,一些高校借着科幻小说、电影走红的“东风”,开设了科幻小说“衍生课”。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80后”教授张威面向全校开设了一门“爆款”选修课——《星际旅行101——科幻中的科学》。老师“幽默生动”、作业“大开脑洞”是这门课留给许多学生的印象;深圳大学开设的《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学》,30个选课名额每次都“供不应求”。

在山东大学,教师张进以中国最“火”的网络手游《王者荣耀》为突破口,开设了一门《王者荣耀史实人物鉴析》,介绍在游戏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吸引许多学生“蹭课”。

“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并不能分清游戏内的人物是虚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以此为切入点开课,既‘增了趣味’,又‘正了视听’。”张进说。

“80后”教授张威开设的虽是一门物理课,但课堂上有各类专业的学生。他鼓励商学院的学生试着讨论星际旅行中存贷款利率的计算,而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关注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问题,历史学院的学生则可以研究时空穿梭实现后史料的定义问题。

他认为,对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让他们结合自身所长,试着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更为重要。

浙江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张灵雅说:“一门能让我喜欢的课往往具备三个方面的特质,课程听起来‘有趣’、学起来‘实用’、考起来形式多样化,而不是机械地划重点、抄笔记,‘一张试卷定天下’。”

这些“叫好又叫座”的网红课背后,是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多所高校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变“水课”为“金课”,改善偏科、专业过窄等问题,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再是‘老师说、学生记’这样‘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再让学生靠死记硬背去考试。成功的教育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教授殷俊说。

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金娟琴说:“和传统单向灌输、强调专业的教学模式比起来,现在的课堂更‘活’,教学内容更多元,课程的选择也更多了。我们强调赋予课程‘灵魂’,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启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城市新闻网icitynews » 叫好又叫座:中国高校推出越来越多“网红课”

赞 (0)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