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悄然兴起“网约护士”

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近年来“网约护士”开始在中国多地悄然兴起。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让这一领域再受关注。

该通知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管理、风险防控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作为试点省份。

实际上,“网约护士”并非新鲜事物。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已陆续出现了多个网约护士平台,如医护到家、U护、金牌护士等。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介绍,广东2015年就推出了U护平台,利用护士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就近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目前U护居家护理服务已覆盖了全国10多个省份,20多个市区,合作的医疗机构近80家,用户注册近36660人。这种灵活执业的平台不仅盘活了社会护理资源的存量,也为护士提供了增收机会。例如U护上门服务按时长付费,每小时60元到110元不等。

不少网友表示,虽然收费可能略高,但考虑到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其实也差不多,体验还更好。

业内有专家认为,网约护士可以缓解护理资源供需矛盾。目前有大量的病人要居家康复,社会上还有不少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需要居家照护。如果这两部分人都在医院里,要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社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居家康复也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的各类平台上,有的是患者在手机上进行注册和身份认证后,选择所需服务,上传相关证明,等待护士接单。有的是用户下单,医疗机构接单后再派护士上门。

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律扬表示,此次出台的新政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和媒体报道的类似网约车模式不同,官方版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更多是指实体医疗机构的派出服务,护士入户提供护理服务可以视为执业机构的服务延伸。

“病人网约护士由于没有医生参与,服务没有连续性,所以服务质量没有保证,还存在一定医疗风险,很难持续发展。”吴育雄说,新政对医疗护理质量负责任的主体是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中的一项,即家庭病床。护士上门服务执行的是医嘱,在医疗机构的医生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下完成护理服务,质量有保证。

作为“互联网+”新业态,安全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表示,不同护理服务的风险层级和对医疗及相关保障措施的要求不同,所以不是所有护理服务都适合互联网方式,未来希望进一步聚焦细化“互联网+护理服务”适合开展哪些项目,建立一个内容清单,有助于进一步确保安全、防范风险。

记者从浙江、天津等地了解到,相关部门将组织护理和临床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共同制定相关的服务项目目录清单,确保医疗安全。

另一方面,“互联网+护理服务”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也提出了新要求。“以前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发生在固定的医疗机构里,通过‘互联网+’开始分散到患者家中,就要做到服务过程能留痕、可追溯。目前各省都在建设‘互联网+医疗’的监测平台,应将‘互联网+护理’也纳入平台。”陈秋霖说。

浙江省卫健委巡视员马伟杭介绍,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已经上线,是“服务+监管”的一体化平台,对于今后开展服务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城市新闻网icitynews » 中国多地悄然兴起“网约护士”

赞 (0)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