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对距今约2000年的天珠进行“微痕考古”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近日刊文指透露,考古专家在对西藏曲踏墓地考古发掘出土的三颗天珠,进行“微痕考古”研究后认为,天珠作为承载着明显亚欧大陆宗教文化意涵的实物载体,被贸易交流到西藏地区。

这篇题为《西藏考古发掘出土天珠的蚀花工艺与受沁现象探析》的文章指出,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象泉河上游的曲踏墓地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获得大量重要考古资料,其中包括三颗距今约2000年的天珠(其中1颗残断)。

“曲踏墓地科学发掘出土的天珠为我们揭开西藏天珠神秘面纱提供了宝贵资料。”考古专家通过“微痕考古”方法对其进行观察研究推导后认为,这三颗天珠各自现有状态是它们受沁现象叠加于它们在古代成珠时状态之上的综合结果。

天珠是古人用大自然中的蚀花原材料对半透明的白玉髓珠表层分别进行黑、白两次蚀染,从而获得黑色底上有乳白色纹饰的蚀花玉髓珠。藏族人民认为它是具有护身符功能的神秘珠宝。

古代工匠在制作天珠的过程中需要先将白玉髓珠的表层全部染黑,然后再用另一种蚀花方法蚀绘乳白色的花纹于其上。而天珠珠体黑色底上蚀绘乳白色纹饰的技术与印度和巴基斯坦青铜时代,哈拉帕文明的蚀花红玉髓珠上白色花纹的获得方法如出一辙。

“天珠的‘天’既是宗教上所讲的天神,又有‘外来的’之义。”文章指出,天珠的文化寓意其实就是对它所表达的视觉心理学和哲学的综合探究。“我们认为天珠所承载的文化寓意与拜火教的宗教文化内涵紧密相关。”

文章指出,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是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宗教,而天珠兼具该宗教多种文化元素,因此在该教创立之始发展成为信徒重要的随身文化信物。

文章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巫新华等考古专家指出,除西藏地区古代墓葬出土天珠外,中国新疆、河南、湖南以及中亚等周边国家古代墓葬也曾先后出土过天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城市新闻网icitynews » 考古专家对距今约2000年的天珠进行“微痕考古”研究

赞 (3)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